勞模風采 曲曉東:鋼鐵工匠成長記 來源:鞍鋼日報
2020-11-27
在鞍鋼這片沃土上,涌現出一批批本領過硬、技術精湛的技能人才。剛剛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的鞍鋼股份熱軋帶鋼廠1780生產線甲班倒班作業長曲曉東就是其中一員。 他是鞍鋼集團唯一一名同時獲評高級工程師和高級技師職稱的一線職工;是一名摘得全省一線職工最高獎項——遼寧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榮獲第10屆國際發明展世界發明者協會國際聯合會(IFIA)頒發的“最佳卓越創新獎”、第22屆和23屆全國發明展“金獎”的產業工人;是一名收獲了中央企業勞動模范殊榮的先進模范人物。他是如何成長為鋼鐵工匠的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進熱軋帶鋼廠火熱的生產現場,探尋這位鋼鐵工匠的成長故事。 立下匠人志——“向英模學習,成為獨當一面、技能一流的工匠” 曲曉東此時剛剛查看完備用軋輥和軋制成品表面質量,正在主控室向工友了解上一班次的生產運行情況。 “他總是提前一小時到崗,除在主控室監控生產外,還經常到現場觀察鋼坯軋制情況。你看,巡檢一圈回來,衣服都濕了。”聽到身邊工友們這樣說,曲曉東有些不好意思,“其實都是分內工作,工作不細致認真些,出了問題咋辦?” 曲曉東出身軍人家庭,爺爺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父親生前是空軍飛行員。1977年3月,在他出生不到6個月時,父親在一次執行飛行任務時,突遇發動機停機事故,為保護地面群眾,他放棄逃生機會,駕機撞山犧牲,被民政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革命烈士。 父親犧牲后,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時常把父輩們的英雄事跡講給他聽,叮囑他一定要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爺爺和父親的英模形象為自己豎起一座豐碑,他暗下決心一定做一個像父親一樣的人。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性格可能跟小時候的熏陶有關吧!”他微笑著說,“父親當年身為人民戰士,如今我作為鋼鐵戰士,盡自己的能力為國家作貢獻,也算告慰父輩的英靈啦!” 在校讀書時,孟泰、王崇倫、張明山等鞍鋼英模的事跡廣為流傳,更深深印刻在曲曉東的腦海中。向英模學習,成為獨當一面、技能一流的工匠,在他內心深處扎下了根。 中專畢業后,曲曉東進入鞍鋼原半連軋廠(熱軋帶鋼廠前身)成為一名精軋操作工,在1700生產線實習了8個月。回憶起參加工作時第一個師父李潤剛,他記憶猶新,“師父教會了我如何在生產實際中進行零位調整這項書本上學不到的重要技術,盡管過去20多年了,但當時師父手把手教我學習的場景歷歷在目。” 師父對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讓曲曉東受益良多。“加強自身學習、提升自身素質才是提升技術能力的重要手段。”師父的話他牢記在心里,在自己的學習筆記上寫下: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份才。 此后,他利用工余和休息時間廢寢忘食地學習,并踴躍參加國家自學考試,最終考取了遼寧大學工商管理自考本科學歷,還拿到了極具含金量的自考學士學位。 堅守匠人心——“要守護好設備,讓設備在最佳狀態下多出精品,為鞍鋼多創效” “九五”期間,鞍鋼對1780軋鋼生產線實施改造建設,使其成為鞍鋼的“希望工程”。為適應這一技術改造重要項目工作需要, 曲曉東結合鞍鋼引進日本技術設備的實際,主動到原鞍山冶金干部管理學院參加日語培訓,并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結業。 1999年,他被組織選送到上海寶鋼1580線進修,進一步提升了實際操作本領。歸來后,他全程參與1780線的生產調試,為1780線一次試車成功并迅速達產作出了積極貢獻。 雖然已從入廠時的普通操作工成長為技能型人才,但曲曉東并沒有滿足現狀,一有空兒,他就到圖書館查閱技術資料、翻看專業論文。2013年,37歲的曲曉東成為一名軋鋼高級技師,這已經是職業技能評價的最高等級了,但他仍未止步于此,繼續深入研修軋制工藝、金屬學原理、材料加工技術等專業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曲曉東在有上百名優秀選手參加的鞍鋼集團職工技術競賽軋鋼工種的激烈比拼中脫穎而出,成為該專業的技術狀元。 “當時很高興。并不是因為得了狀元,而是覺得自己技術成熟了,能讓設備在最佳狀態下多出精品,為鞍鋼多創效。” 作為鞍鋼的“希望工程”,1780線從投產之初就立足“高起點、出精品”的理念。但熱軋帶鋼在生產過程中,由于軋制溫度比較高,帶鋼表面氧化快,在軋件表面形成氧化鐵皮。 “對于板坯在加熱過程中和軋制過程中產生的氧化鐵皮,通過相關工藝還是比較容易去除的。”多年的經驗讓他有了自己的判斷,“但對于鋼板表面色差與條紋的影響,由于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控制起來就很困難了。” 帶有色差與條紋的帶鋼在冷軋酸洗時很難洗凈,這種色差的出現,使得后續產品無法滿足用戶對表面質量較高的要求,影響產品合格率。 “鞍鋼現在投產的5條熱連軋生產線,每條生產線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產品供應冷軋工序。所以,鋼板表面色差與條紋的控制與預防對于熱軋生產線非常重要。”對他來說,客戶的反饋就是改進的方向。 為改變鋼板顏色不均的情況,曲曉東臨危受命,開展攻關。那段時間,他天天守在現場,不分晝夜地跟蹤熱軋每道工序,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最終找到了克服缺陷的辦法。通過對包括氧化膜形成的顏色、色差、均勻性以及是否有脫落的現象進行檢查,將氧化膜形成不好的位置與軋線設備一一對應,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這只是曲曉東眾多技術創新項目中的一項。隨著技藝不斷成熟,他迅速從一名普通軋鋼工成長為1780線的“管家”之一。 綻放匠人彩——擁有“兩高”職稱,7年間帶領班組成員累計生產750余萬噸優質鋼材 “今天主要是看軋制的鋼種里有沒有核心產品、戰略品種,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技術方案,爭取軋出優質鋼。”在操作室,曲曉東一邊認真查看軋制計劃,一邊指著電腦屏幕,“這上面顯示著1780線所有的工藝參數,有三四十個指標決定著產品的質量。” 多年的積淀,讓認真負責、精益求精成為他的工作習慣。軋出優質鋼、精品鋼也成為他的最大追求。 作為“拳頭”產品的高強鋼,在軋制過程中由于控制技術相對落后,不能有效清除殘余應力的影響,因內應力過大而產生側彎翹曲缺陷,這不僅直接影響產品生產效率和市場拓展前景,而且制約了高強鋼新品種的開發。 看到這個問題曲曉東與不“聽話”的鋼板較上了勁,“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加持的‘拳頭’產品,卻存在長期不能解決的‘頑疾’,無法發揮最大效益,這怎么能行?” 為此,他開展了一系列的技術創新,并破解了這一技術難題,讓彎曲的鋼板乖乖“聽話”,滿足了客戶對產品尺寸和提高一次生產成功率的要求。 該項技術在鞍鋼5條熱連軋線成功推廣后,不僅如此,該產品還拓展至工程機械用鋼、刃具鋼以及高強汽車鋼、高強集裝箱鋼、搪瓷鋼等領域,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達億元。 “越是高端越被他重視,越是難題他越要解決。”對于曲曉東的創新攻關,工友們總結得很到位。 極限規格的Q550NQR1高強鐵路用耐候鋼就曾受到他的重視。因為這是鞍鋼新開發的高端產品,參數控制難度大,在生產中經常出現軋制溫度波動大影響成品強度指標的情況,無法大批量、規模化生產。 曲曉東經過反復鉆研,確定了優化自動設定加動態手動調整的解決辦法,科學制定操作策略。為保證實操時的高度精準,曲曉東和班組成員每天在操作盤上反復演練。操作盤上的塑料薄膜磨掉了,手指磨得起泡脫皮,手腕累得麻木酸脹,每晚回家都疼痛難忍,但是他們依然堅持。就是憑著這股勁頭,曲曉東帶領團隊實現了重大突破,成功生產出這種技術領先的產品,為鞍鋼實現“極限規格零拒單”、創造更多效益奠定了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培育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隊伍。這給了像曲曉東這樣的高技能人才更廣闊的舞臺。 2019年,國家放開了對高技能人才破格申報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審條件,曲曉東首次參加工程技術系列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就成功取得軋鋼高級工程師任職資格,成為鞍鋼集團目前唯一一名同時獲評高級工程師和高級技師職稱的一線職工。 在倒班作業長崗位工作的7年里,曲曉東帶領班組成員累計生產750余萬噸優質鋼材,成功助力“西氣東輸”“水立方”“港珠澳大橋”“華龍一號”等大國重器的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成為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的一員,也使他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