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推動國有企業多地上市發展,“十四五”期間新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20余家。
截至目前,上海的地方國有控股境內外上市公司達90家、總市值2.5萬億元、國有股市值超過1萬億元。
上海市國資委還提出,將全面建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績效水平分析評價機制。
探索混改企業差異化監管
當前,上海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已超25萬億元,國有經濟質量效益不斷增強。1~8月,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51萬億元,利潤總額2507.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7.8%和27.9%;歸母凈利潤1684.6億元,同比增長23.4%。
通過持續推進的綜改試驗、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上海國資國企以混合所有制經濟為主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混合所有制企業約占企業總戶數77%、資產總額88%、營業收入90%、凈利潤96%。
去年底上海制定發布的《上海市貫徹〈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實施方案》提出,2022年,上海要基本實現市場競爭類、金融服務類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
企業集團整體上市和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是上海推進混改的主要路徑。
最新數據顯示,上海90%的市場競爭類和全部金融服務類監管企業已經實現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上海目前共有市管國企41家,包括21家市場競爭類、6家金融服務類、14家功能保障類企業。
上述實施方案還提出,支持和引導國有股東持股比例較高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作為重要積極股東參與公司治理,實施“二次混改”。鼓勵暫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充分競爭領域企業,適時引入具有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
9月18日舉行的上海市國資國企工作會議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指出,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抓住取長補短、強強聯合這個關鍵,因地制宜、因業施策、因企施策、務求實效,提高企業市場化、規范化水平。
在深化混改方面,上海還提出,要穩慎開展混合所有制企業骨干員工持股,深度轉換混合所有制企業經營機制。
在國資監管方面,上海市國資委表示,要深化探索實施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差異化監管機制。
優化國資國企布局
國資國企在上海發展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根據規劃,“十四五”末上海市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30萬億元,委托監管企業資產總額穩步增長,區屬國企資產總額達3萬億元。
目前,上海國資監管包括直接監管、委托監管、指導監管三種模式。其中,對實體、金融和體育等一般經營性領域的國資,由上海市國資委直接監管。對宣傳文化、科教文衛、司法公安等特定領域的國資,實行委托監管。對區屬國資國企,實行指導監管。
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國企,就需要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生動能,加快構建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國有經濟布局結構。
上海市國資國企工作會議提出了國資布局結構的三個“相適應”——確保始終與增強城市核心功能的需要相適應,與當前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趨勢相適應,與上海城市發展空間布局的整體戰略相適應。
作為創新主體,上海國企正在持續加大創新投入,2020年科技經費支出占上海全市企業研發總支出58%。當前也正在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產業,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等六大重點產業,加大國有資本投入,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
在空間布局方面,上海國資國企則在主動參與“五個新城”建設,加快發展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重點區域。
數據顯示,上海市國資委系統新增投資7000多億元,加大對三大先導產業、五個新城、長三角等領域、區域布局,深度參與臨港新片區、浦東引領區建設,正在實施和未來五年計劃實施的項目超過400個。
目前,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落地重大投融資項目近200億元,今年3月在臨港新片區注冊成立了太保私募基金,今年1月,又與紅杉中國在臨港新片區舉行健康產業戰略合作暨基金發布儀式。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太保實現經營業績逆勢增長,關鍵指標表現良好。上半年營業收入2525億元,凈利潤17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7.2%和21.5%,管理資產規模2.6萬億元。
上港集團表示,“十四五”時期將通過拓展新區域、發展新科技、探索新業態,實現高質量發展。
其中,拓展新區域是指構建和完善沿江、沿淮、長三角區域服務網絡,聯合船公司開發“一帶一路”港口項目,服務新發展格局。發展新科技則是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打造科技引領的數字化港口。探索新業態是要積極發展中轉集拼、航運金融等新業務。
8月份,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創下單月生產紀錄,達到431.8萬標準箱。上港集團表示,預計2021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繼續領跑全球。2020年,上港集團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350萬標準箱,連續11年位居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