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2月24日電 2020年,中央企業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全年凈利潤同比增長2.1%、平均資產負債率降至64.5%。2021年,作為“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國資國企又有哪些重點任務?
2月2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企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資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中央企業確立了“兩利四率”經營目標,將在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當好排頭兵,并將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確保今年完成三年行動任務70%以上,同時將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力爭取得更多突破性、標志性成果。
2021年央企確立“兩利四率”目標
過去一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實體經濟受到重創。即便作為大國經濟的“頂梁柱”,中央企業的凈利潤也在2020年一季度下降至58.8%低谷。
面對異常嚴峻的形勢,中央企業狠抓提質增效,一步步把中央企業效益拉升到全年2.1%的增長速度。國資委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中央企業實現凈利潤1.4萬億元,76家中央企業實現凈利潤正增長。
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表示,如果考慮到供應抗疫、助企紓困等部分因素,中央企業去年凈利潤實際增速應該在兩位數以上。“中央企業實現效益正增長來之不易,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中央企業堅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政治賬,堅決落實國家助企紓困政策,去年主動降電價、降氣價、降資費、降路費、降房租,全年整體降低社會運行成本1965億元。”
2020年中央企業在提質增效同時,還持續加大經營風險防控力度。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央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降至64.5%,超額完成降杠桿減負債三年收官任務。尤其是自2017年以來,中央企業未發生一起債券違約事件。
“我們將繼續堅持底線思維,進一步鞏固降杠桿減負債成果,加強投資、債務、金融、境外項目等風險防范,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郝鵬說。
今年作為“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國資國企改革發展迎來新征程,中央企業確立“兩利四率”經營目標。“今年我們將推動中央企業凈利潤、利潤總額增速高于國民經濟增速,營業收入利潤率、研發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同時保持資產負債率的穩健可控。”郝鵬說。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張春曉表示,基于“十四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及時跟進動態調整,設定了一些新的發展目標和重點。需切實在國內大循環中當好主力軍,在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當好排頭兵,切實增強提質增效措施的精準性、有效性,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不斷提升國資監管的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促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積極參與“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從而發揮好帶頭示范作用。
確保今年完成三年行動任務70%以上
在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看來,2021年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發力點有兩個,一是切實做好“十四五”國資國企改革發展規劃的開局部署,為五年規劃目標的全面完成開好頭、布好局;二是全面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確保改革內容進度不落后于時間進度。
自2020年啟動實施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國企市場化經營機制建設邁出新步伐,去年央企新增22戶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全年實施混改超過900余項目、引入社會資本超過2000億元。下一步如何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哪些重點領域進行推進,成為當前市場各方關注點。
郝鵬表示,力爭在今年年底實現國企三年改革任務的70%,推動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取得決定性成效。一是在完善治理、健全體制方面,將堅持放活與管好相結合,進一步推動授權放權,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改革。二是在優化布局、狠抓創新方面,將加大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布局力度,加大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持續推動非主業、非優勢“兩非”和低效、無效資產“兩資”的退出;三是在激發活力、提高效率方面,深化公益類業務的分類核算和分類考核,全面推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加強關鍵核心人才中長期激勵機制建設,用好股權期權分紅及跟投等政策工具,并將積極促進混合所有制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探索實施差異化管控。
與此同時,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正加快推進,作為其關鍵實現手段的并購重組頻頻實施。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國資委先后完成12組24家中央企業的重組,新組建和接收5家企業,中央企業數量調整到目前的97家。
“今年國資委將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支持中央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采取重組整合等多種途徑,加快國有資本的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說。
繼此前重組馬鋼、太鋼之后,今年2月中國寶武與昆鋼聯合重組已確認,一批批混改項目正有序推進。“可以預見,一些主業重合度高的國有企業將繼續通過強強聯合實施戰略重組,多元化布局中的同類業務也將繼續沿著專業化整合的道路推進集團內部甚至跨集團之間的并購重組。”劉興國說。
科技創新是“十四五”“頭號任務”
天問一號逐夢而行、嫦娥五號奔月取壤、奮斗者號萬米探海、北斗三號建成開通……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問世的背后都離不開國有企業的身影。中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國家隊,應如何充分發揮創新引領帶動作用,取得更多突破性、標志性科技成果?
郝鵬表示,“十四五”構建新發展格局,最關鍵的是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國資委將圍繞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集中中央企業的優勢資源,把中央企業打造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具體而言,一是努力打造科技攻關重地,針對工業母機、高端芯片等產業的薄弱環節,聯合行業上下游、產學研的力量,組建創新聯合體進行聯合攻關;二是努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快布局一批基礎應用技術、突破一批前沿技術、鍛造一批長板技術;三是努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培養急需緊缺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更多高水平研發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
“2021年將是國有企業創新發展極為關鍵的一年,創新投入可能會迎來一個更快速的增長。”劉興國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突出強調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地位,國資委在央企考核中也對創新給予高度重視,同時來自歐美國家的技術壓制,也讓國資國企創新意識將空前增強,研發投入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張春曉認為,在“十四五”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必須有一批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平臺,在這個方面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應發揮重要的核心性作用,發揮龍頭骨干帶動作用,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現代產業鏈的“鏈長”,力爭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