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遼寧新聞》在頭條位置播出《新質生產力一線調研》欄目,聚焦鞍鋼股份鲅魚圈鋼鐵分公司堅持綠色制造低碳發展,追“新”而行,逐“綠”而進的生動實踐。今日,本報刊發該報道內容,供鞍鋼集團各級企業和廣大干部職工學習借鑒。——編 者
鋼鐵行業作為典型的流程制造業,近年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面持續發力,為培育和發展鋼鐵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寬厚板軋機、國際領先1580熱軋生產線的鞍鋼股份鲅魚圈鋼鐵分公司,堅定不移把綠色低碳轉型作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建設高附加值熱軋精品板材生產基地。
在鞍鋼股份鲅魚圈鋼鐵分公司中控室內,超低排放智慧管理平臺正通過分布在廠區前端的240套揚塵監測系統、52套空氣微站、99套高清視頻監控,對廠區內煙氣排放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實時監控。
鞍鋼股份鲅魚圈鋼鐵分公司安全環保部周海濤:一旦某個點位的指標突然變高了或異常了,我們就可以通過調度系統馬上安排人去現場核實,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數據異常。
周海濤全程參與并見證了智慧管理平臺的研發運行,據他介紹,這一組組環保指標平穩運行的背后,是企業近幾年加大投入,引入物聯網、人工智能、零碳和負碳技術等多項先進技術,從源頭減量、過程控制、到末端治理全流程,實施了72個超低排放改造而得來的。
記者馬鴻鵬: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封閉式鐵礦石原料堆棚,整個面積達到5萬平方米。作為鞍鋼股份鲅魚圈鋼鐵分公司72個超低排放改造項目之一,從去年投用以來,不僅有效避免了揚塵對空氣的污染,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鐵礦石原料的損耗,為企業節約成本5000多萬元。
鞍鋼股份鲅魚圈鋼鐵分公司煉鐵部副部長滕雪亮:我給你算筆賬。我們這個項目投產之前,每年料場礦石的風損雨損至少在千分之五以上,這個項目投產之后,我們這部分損耗就節省下來了,然后按照每噸1000元的礦價來計算的話,每年至少創造效益在5000萬元以上。
將近百輛燃油重型卡車升級為電動重卡,實現清潔運輸,有效減少碳排放約1.8萬噸。
在同行業內首創鐵水預處理除塵超低排放改造項目,使除塵排放濃度由每標準立方米15毫克降低至5毫克。
在國內首次將熱泵技術應用于蒸氨塔減排裝置,降低蒸氨能耗的同時,還解決了傳統工藝含硫氣體進入煤氣的問題。
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過程中,企業以顛覆性技術和創新理念改進生產工藝、改造生產裝備,啃下了多項技術首創的“硬骨頭”,打出了極致能效的“組合拳”。
鞍鋼股份鲅魚圈鋼鐵分公司煉焦部煤氣凈化區域長武斌:既節能減排,同時又降低污染物排放,從理論搬到實踐上是有一定的阻力的,非常困難,涉及工藝參數優化,全都是第一次落地。這個過程也是非常辛苦,投用以后節能效果、減排效果都非常明顯。
鞍鋼股份鲅魚圈鋼鐵分公司安全環保部環保主管佟鵬:實現超低排放改造后,每生產一噸鋼的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硫僅為0.1千克、顆粒物僅為0.35千克、氮氧化物僅為0.5千克,較超低排放改造之前分別降低71%、49%和58%,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今年2月,鞍鋼股份鲅魚圈鋼鐵分公司通過評估監測,成為遼寧省首家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的鋼鐵企業。4月,晉級成為東北地區及鞍鋼集團首家環境績效A級企業。今年,企業將持續推進高質量超低排放,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力爭入選全國首批“雙碳最佳實踐能效標桿示范廠”。
記者馬鴻鵬: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和創新生產工藝,鲅魚圈鋼鐵分公司能夠在減少能源消耗的同時充分提高最終產出,這種高效的生產方式正成為鋼鐵企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堅持綠色制造低碳發展,也將成為鞍鋼集團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的制勝砝碼。